源自德國的 Zettlekasten 筆記整理術 — 打造第二大腦

RaNdy Lien
May 31, 2020

--

相信你一定有這樣的體驗,瀏覽器書籤裡有數不完的分類跟連結、Instapaper 或是 ReadItLater 的未讀數字總是急速增長、書櫃或是手機裡的電子書看完的沒幾本,資料散亂到連搜尋引擎也幫不了你。心血來潮想要構思寫作時,還要從網路上面重新蒐集消化資料,時間花費比想像中的還要多,整個過程總是讓人覺得挫折,而文章也遲遲沒有完成的一天。原本以為方便的工具在我們真正需要時,其實不如你所想像中的派上用場,寶貴的時間就在這些反覆的過程中被消耗掉。

如何有效率累積個人筆記,更進一步成為自己的第二大腦,今天跟大家介紹源自德國的 Zettlekasten 筆記整理術。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筆記整理是自我修鍊重要的一環。Photo by Volodymyr Hryshchenko on Unsplash

什麼是 Zettlekasten 筆記整理術 (Zettelkästen)?

Niklas Luhmann (1927年12月8日-1998年11月6日) 是一位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在他學術生涯中一共寫了 60 多本書,發表過上百篇的文章,內容橫跨社會、法律、政治、心理學與媒體等許多領域,在他過世前的一次電視專訪中,他介紹到他的這套筆記系統 — Zettelkästen。

Zettelkästen 是德文,而英語的書寫方式為 Zettelkasten,為了方便稱呼,本文也稱為 ZK 筆記整理術。

感謝 Youtube 上有人製作了完整的中文字幕,訪談後從 37 分開始有介紹 Zettelkasten。
Zettelkasten 來源 https://niklas-luhmann-archiv.de/

Zettelkasten 在德語是指收納紙張的小木盒,在台灣你可能在中藥行看過這種小木櫃,用 Google 翻譯為便簽盒。Niklas Luhmann 將 Zettelkasten 視為是一種進行思考的工具 ,透過使用這個工具的過程,可以幫助他以結構化且關聯性的思考方式來整理研究資料,並且激發新的想法,建構出一個龐大的知識網路。

Niklas Luhmann 如何使用 Zettelkasten

利用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拼接而成,來源 https://niklas-luhmann-archiv.de/

Niklas Luhmann 白天會將閱讀過程中發現有興趣的內容,在紙張上寫下來源。

晚上他會瀏覽白天蒐集的資料,從這些內容得到的想法或是跟他目前研究的關聯。

紙張的左上角會用數字或子母組成編號當作索引,當有其他相關的記事,會在既有的索引後方加上相關的索引編號,表示這些記事是有相關性。

另外會有一張紙張記載每個索引編號對應的條目。

Nikla Luhmann 龐大的手稿後來都被數位化保存起來。https://niklas-luhmann-archiv.de/

Zettelkasten 記事的類型

Niklas Luhmann 的記事類型可以分為三種:

  1. 短暫記事 (Fleeting note)
    用來記下當下的想法,通常整理過後就會被刪除
  2. 參考記事 (Reference note/Literature note/Project-related note)
    從閱讀的刊物或是書中找到有興趣的資料
  3. 完整記事 (Permanent note)
    經過整理,是一篇有完整內容,獨立論點的文章

解析 Zettelkasten 的運作方式

根據 Niklas Luhmann 的流程,可以歸納出 Zettelkasten 的運作方式分為三個階段。

  1. 蒐集資訊
  2. 摘要資訊
  3. 歸納資訊

普遍常見的資訊蒐集與整理的流程
在網路上看到感興趣的資訊,可能會用筆記網站或是書籤的功能儲存起來,當下的念頭可能是:先收藏,有需要再來看。很高比例不會再次瀏覽,而新增加資訊的速度會比消化速度還快,對你來說,這篇文章僅是儲存在某個地方,但是對內容本身的記憶很淺薄。

現在資訊太多,只是收藏著,不好好理解整個內容,反而產生已經學會的錯覺,這些印象對寫作或是學習的幫助不大,不確定的資訊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更惶論有效產出大綱,有足夠資訊來輔助寫作,梳理整個思諸。

傳統筆記方法跟 Zettelkasten 的差別在於我們都漏掉了最重要的「摘要」「歸納」這兩個階段。

在 Niklas Luhmann 的方法中,他會每天進行資訊蒐集與寫下摘要,當他找到跟原有筆記有關聯的新資訊,會連同檢視過去的筆記再次思考是否可以產生出新的想法,這個過程加深了大腦對這些筆記的記憶點,而這樣的方式類似從心理學的間隔效應發展出來的間隔重複學習法 (Spaced Repetition),是一種可以提升效率的學習技巧。

要如何應用 ZK 筆記整理術

使用 ZK 筆記整理術的方法因人而異,且能適用任何一種記錄工具,只要持續實踐「蒐集資訊」「摘要資訊」「歸納資訊」這三個步驟就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使用傳統紙筆

你可以使用自己隨身攜帶的筆記本加上一隻好書寫的筆,而國外也有人間接搭配「子彈筆記整理術」來一起使用,也是不錯的方式。如果習慣繪畫速寫,使用繪圖筆記 (Sketchnote) 也可以達到類似效果,在下筆前要將資訊消化過後才能摘要出重點,要同時間一口氣繪製出來需要相當集中的專注力。

每個人對於資訊的記憶方式習慣不同,能夠幫助培養持之以恆的行為就是好的方法

使用數位筆記

當然在數位的時代免不了會使用筆記軟體服務,世面上的筆記軟體這麼多,要如何分辦一個軟體是否適合用 ZK 筆記整理術呢?可以看看軟體介紹中有沒有提到一個功能叫做「雙向連結」(Bi-directional Link) ,有這個功能的筆記軟體意謂著它可以很容易幫你建立筆記跟筆記之間的關聯,而這正是 ZK 筆記整理術需要的。

雙向連結 (Bi-directional Link) 是如何運作

這個功能概念其實很簡單,但是可以大幅提升整個記事的流程。在常見的筆記軟體中,當你要將兩份文件建立連結時,會需要先建立好兩份文件後,才能在彼此之間建立連結。然而「雙向連結」的運作方式是,你在一份文件上建立一個連結至一份尚未存在的文件時,軟體就會自動幫你產生此份文件,這個行為跟 Wiki 很像,不過他會更進一步自動將這兩份文件建立關聯,並且列出彼此關聯的文章在軟體側欄或是下方所謂的「反向連結」(Backlink) 區塊。

Scrapbox.io 可以找出反向連結之外,也可以找出相關的連結資訊。

比較常見適用 ZK 筆記整理術的軟體

稍微列出我用過的軟體或服務,有興趣可以試用看看,歡迎留言介紹你目前正在使用的工具跟心得。

  • Notebag
    跨作業系統軟體,支援 Markdown,付費軟體,一年免費更新
  • Zettlr
    跨作業系統軟體,支援 Markdown,開放源始碼專案
  • RemNote
    雲端服務,目前免費,將來會推出付費加值功能
  • Obsidian
    跨作業系統軟體,支援 Markdown,個人使用免費
  • Roam Research
    雲端服務,目前免費,未來為付費服務
  • Scrapbox
    雲端服務,個人使用免費
  • Org Roam for Emacs
    跨作業系統軟體,開放源始碼,Emacs 的 Org Mode 延伸套件

下面我選擇三個軟體來介紹一下。

Roam Research

當中最著名的是 Roam Research,可以在 Youtube 跟 Twitter 上面找到相當多的介紹跟心得分享,目前功能最完整且操作流暢的軟體之一,它的側欄設計將整理筆記與排序這件事情變的更加簡單。但是目前因為太多人使用造成效能過慢的問題,暫時無法註冊,之後將開始啟動收費機制,一個月 $15USD。

在編輯文章的當下, Roam Research 推出了一個新服務叫 Roam Public,它們將一些公眾出版的內容放到自已的平台上,讓使用者可以更容易檢索這些資訊。

RoamPublic 可以讓你直接在 Roam Search 中找到的作品

例如這是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可以試用看看,不過我的 Macbook Air 跑起來有點吃力。

Obsidian

另外一個優秀的軟體是 Obsidian,他的特色是支援 Markdown 語法,可即時預覽,可以純離線使用的軟體,適合需要記錄敏感資訊,不想要將資料上傳到雲端的使用者。個人免費使用,也可以贊助開發,商業使用則需付費購買授權,享有技術支援服務。

Obsidian 酷炫的網絡節點圖表,功能應有盡有

Scrapbox

目前我主要使用軟體之一是 Scrapbox (另一個是 Org-Roam),這是一間日本企業所開發的服務,極簡的介面設計,服務本身 FAQ 就是用 Scrapbox 發佈而成,只需要看一下語法介紹,知道如何建立連結、設定標題的大小、列表的縮排方式,搭配它的自動雙向連結跟即時保存資訊,可以很快就學會如何寫好一篇筆記。我沒有找到任何資訊說明這個服務是針對 Zettelkasten 設計,不過日本的確是除了德國以外,對 Zettelkasten 討論度較高的國家,英語系的社群較晚才開始看到有人開始關注 Zettelkasten,我也蠻好奇是怎麼流傳到日本。

當初開始使用 ZK 筆記整理術時,資料蒐集跟整理都是在 Scrapbox 上面完成,可以體驗到這個服務的方便跟 Zettelkasten 所帶來的效果,對我來說,近乎純文字的書寫,沒有過多的介面跟內容格式化反而讓我更專注在內容的思考與書寫上,唯一的缺點就是它沒有側欄可以方便預覽關聯的內容。

而側欄的功能在我使用的另外一套 Org-Roam 中則是可以完整呈現。

會自動找出既有的筆記資訊,反應速度非常的快。

如何開始 ZK 筆記整理術

前面花了很多篇幅在介紹整個 Zettelkasten 的背景跟解析它的運作方式,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建立整個方法的輪廓,剩下就是開始動手實踐。當你在使用上發現任何不便的地方,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修改,反覆去實踐下面每個步驟。

  1. 選定你習慣的工具
  2. 確認筆記的格式(形式),盡量保持一致
  3. 根據 ZK 筆記整理術的方式,蒐集資訊,摘要資訊,歸納資訊,持之以恆

分享一句 Richard Feynman 對筆記的看法,這讓我重新檢視學習的方法,而進一步想辦法去改善這整個流程。

Notes aren’t a record of my thinking process. They are my thinking process. — Richard Feynman

註一:由於 Zettelkasten 的原始資料是德文為主,雖然英文資訊漸漸比較多,不同來源對於這套系統有許多不同的詮釋跟介紹,如果有任何建議歡迎留言。

註二:感謝 KKBOX 鎖哥,麻布記帳 CTO 理查與 Q 薄媽媽協助校稿。

--

--